鲁迅敬母
鲁迅对母亲都极为恭敬孝顺,这从他的笔名跟母亲同姓可见一斑。
鲁迅一生刚正不阿,心口如一,从不违心屈从别人,唯独在家中对母亲妥协过。他在日本留学,远在故乡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,谎称自己病重,于是鲁迅心急如焚跨洋过海赶回家,才知道这是母亲做的局——要他与朱安完婚。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,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,只好屈从了。鲁迅曾说:“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,以为自己死无定期,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,也就随她了。”
鲁迅年少丧父,家境衰败,他又是长子,自觉在家中挑起大梁。他中止在日本的学业,回国工作。工作以后,鲁迅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,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、安乐。1919年,他在北平八道湾购置房产,从头忙到尾,为的是能延续在绍兴的家族聚居格局,让乐于儿孙绕膝,朝夕相处的母亲开心。既使兄弟分家,母亲和朱安的生活费责无旁贷地由他独自承担,从未间断。所以鲁迅在世期间,母亲和元配夫人过着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他从不因赡养问题与两个弟弟计较,闹出风波。鲁迅喜欢零食,也常买给母亲,早年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任教,家乡来了人,他买了牛肉干、桔子等食物捎给母亲。在北平时,他每月领了薪水,就到法国面包房买些洋糕点回家,先送给母亲挑选,而后请朱安选留,剩下的才留给自己写作当夜宵。既使在生活中鲁迅不大赞同母亲一些固执的老做法,也是劝了就罢,由着老人,决不抬杠。
不仅在物质上,鲁迅还注重从精神上给予母亲以慰籍。他在绍兴任教时,周末都回家,为的是能见到母亲,陪她说说话,有时聊得很晚,直到母亲催他休息。这种习惯带到北平,在八道湾、西三条等处,吃过晚饭,鲁迅必到母亲房间说笑一会,让母亲不致寂寞。鲁迅的母亲曾通过自学学会认字,喜欢看才子佳人一类的小说。鲁迅尊重母亲的喜好,四处搜寻适合母亲的读物,且先自己“审阅”,心细入微,免得结局悲惨的读物让易动感情的母亲难过。他后来定居上海,还给母亲邮去《西厢记》、《镜花缘》等优秀绣像小说,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。虽然与母亲相处两地,但家书不断,字里行间传递着游子之心。1932年秋,母亲得病,鲁迅抱病赶到母亲身边,寻医问药,亲手护理,忙里忙外半个月。
由于有鲁迅的赡养和精神安慰,还有元配朱安37年寸步不离的贴心照料,鲁迅母亲老有所养,以86岁高龄后于鲁迅谢世,已远远超出当时中国人35岁的平均寿命。